.你知道「勞動節」的由來嗎?
1884年,由美國勞工先行發起「三八制」運動,亦即工作、教育、休息各八小時,他們的理念是:除了工作,也要有足夠的時間可以休息、享樂。隨著風聲所播而傳到了歐洲,強烈自我主義的法國當然也跟著隨之響應!一直到1889年,終於在法國巴黎舉行正式會議,簽定了「勞動法案」,訂定每年的五月一日為「國際勞動節」。
.藝術.勞動.樂活
1889年由法國人敲板定案就可得知法國人除了追求平等、平權外,更重視生活、崇尚自由!浪漫的法國人在露天咖啡座啜飲香濃咖啡、看書,早是法國人百年來例行生活。台灣近幾年才倡導樂活,開始強調慢活、騎自行車、… 且看早在1942年法國畫家拉傑 Fernand Léger 作品「自行車手」,法國人在60多年前就開始奉行兩輪樂活啦!
拉傑-自行車手
.藝術大師筆下的勞動者
平民百姓如你我者未經激烈的爭鬥,便可以享受到「五一國際勞動節」,不如趁此欣賞認識些藝術大師筆下的勞動者:
1950年拉傑「建築工人」: 建築工地鷹架場景、筋肉結實、皮膚黝黑的勞動者是否令時空相距60年、數千里的台灣同胞者感到熟悉!
米勒「拾穗」、勞動後的「晚禱」、梵谷的「午後小憩」平靜卻令人感動!
運動是否是勞動的一種形式? 心態上當然是否定的,但單就體能而言或許還可為藝術欣賞勉強連結:
畢卡索畫筆下的人物是自娛娛人; 鬥牛是勞動鬥牛士還是勞動牛? 貓抓鳥對貓肯定是勞動: 為填飽肚子,怎有不勞而獲?
拉傑-建築工人
米勒-拾穗
米勒-晚禱
梵谷-午後小憩
畢卡索-鬥牛
畢卡索-貓抓鳥
▲活動網址:請點我
by vive la vie Nad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