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rodin.jpg 

羅丹 François August René Rodin(1840-1917),法國十九世紀重要雕塑家之一。

先天性深度近視,小時學業並不出色,甚至因此連母語法文表達都有障礙,直至 1857 年,羅丹的天份才被教授發現肯定。之後,羅丹嘗試考藝術學校,繪畫過關了,但雕塑卻連續失敗三次,原因在於羅丹的雕塑風格不容見於當時當道的傳統新經典主義。羅丹並未放棄雕塑之路,他努力學習,師法於第二帝國當時最推崇的雕塑家貝勒斯Carrier-Belleuse,以及比利時重要雕塑家 Van Rasbourgh。

1877 年,時年37歲的羅丹完成了生平第一件大作 青銅時代L'Âge d'airain,是尊與真人等比的年輕男子石膏像,男子雕像充滿生命、幾近真實,反而遭致羅丹以真人為模的攻擊。次年,羅丹創作了約翰施洗者Saint Jean-Baptiste,這尊雕塑比真人比例更大,羅丹以此證明他絕未以真人為模,更證實的他個人的天賦。

 

羅丹最知名的創作首推 1882 年 Le Penseur 「沉思者」 與1886 年 Le Baiser「吻」 。1906年,「沉思者」移放至巴黎拉丁區的Panthéon de Paris之前,「吻」是羅丹應法國政府之邀,為準備 1889 年於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而創作。1919 年,巴黎第七區的羅丹美術館開幕並對外開放,而羅丹於 Meudon 的莊園之後也成為美術館。

    
左:青銅時代石膏像 , 中:沉思者 , 右:吻 

沉思者Le Penseur 與地獄之門

《沉思者》是羅丹作品《地獄之門》細部,羅丹演譯作家但丁的原意,塑造但丁所寫的「八層地獄」的景像,展開一連串的雕塑,他花了二十年的時間,這項作品始終沒有竣工,但對羅丹而言,這件巨作永遠沒有所謂的完成之日,因為他隨時會做即興修改。直到羅丹死後,《地獄之門》是由巴黎羅丹博物館第一任館長定型。

在羅丹的構想裡。這位《沉思者》便是但丁本人,《沉思者》坐在《地獄之門》入口,似乎在思索著生命的難題與人類生存的意義。




 



             ↑地獄之門

羅丹的愛情故事

羅丹的愛情故事舉世周知,1988年更拍成電影「卡蜜兒與羅丹」。1864 年,羅丹遇見了玫瑰 Rose Beuret,玫瑰時年僅 20 歲,成了羅丹的模特兒與情人。兩年後玫瑰為羅丹生子,但羅丹從未承認這個兒子。

1883 年,時年19歲才華洋溢的卡蜜兒成了羅丹的學生,自此羅丹與卡蜜兒維持了10-15 年藝術師徒與情人的關係。羅丹始終拒絕娶卡蜜兒為妻,這段關係情愛糾葛、複雜熾烈又起浮,最終導致卡蜜兒陷入瘋狂。1913 年,卡蜜兒住進醫院,30 年後於1 943 年,她於痛苦、絕望、錯亂中離開了人世。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  ↑卡蜜兒

羅丹77歲時自英國回到法國,1917 年 1 月 29 日,羅丹終於娶了與他共同生活近 53 年的玫瑰為妻,新嫁娘玫瑰當時已 73 歲,相當虛弱,垂垂老已;16天後,玫瑰辭世;9個月後,羅丹也追隨而去。羅丹的「沉思者」矗立於兩人墓地

羅丹一生的愛情耐人尋味也令人不解,也許羅丹也化身「沉思者」,永遠思索著他一生兩段深切的愛情。



          ↑玫瑰胸像
◎以上圖片來源:法國巴黎羅丹美術館


沉思者 藝術商品.法國巴黎羅丹美術館.台灣獨家限量
沉思者 迷你雕像 
《沉思者》純白雕像,是百年沉思後身心靈透徹淨化? 還是苦思到了白頭? 白色橡膠的沉思者如同時空橡皮擦,逐一抹去沉重的心靈思緒,抹去人生的酸苦辣!


沉思者 雕像
他彎坐著,身形與思緒都沉重,百年來苦思不得其解;沉思者彷彿為你我所思,如同你我的人生,時有起伏,陷入難解糾結的課題。深刻的線條、內斂卻滿是張力的身軀擔負著人生、人類沉重的大哉問。

沉思者 手提袋
形體雕塑是羅丹的狂熱,沉思是人類的生活藝術;羅丹的《沉思者》,在寂靜黑暗中沉思,思緒不再沉重,而是透徹。與《沉思者》並肩行,同步感受沉思者深刻的內心悸動。

沉思者 鑰匙圈
羅丹創世巨作《地獄之門》守門人《沉思者》,軀體線條與肌肉輪廓,被注入滿滿的情感與內斂的張力,安靜又沉重地陷入無盡思緒。掐指一算,高齡130歲的《沉思者》,似乎至今仍無法從深鎖的思慮中解放…

沉思者 旋轉燭台擺飾 
沉思者,身形與思緒都沉重,百年來苦思不得其解;如同你我的人生,時有起伏,陷入難解的課題。。糾結、旋轉的是思慮?還是人生?燃一抹燭光,澄澈你我的心緒吧!


 by vive la vie Caro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vivelavie 的頭像
    vivelavie

    法樂活 法式生活藝術

    vivela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